安徽日报 | 亳州市谯城区:呼应民声更关情
今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区结合大兴调查研究,探索创新“民声呼应·暖心走访”工作机制,推动全区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构建起直通基层、直达群众家门口的“民声呼应”快速通道,全力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样板,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民生牵挂——
筛子市小巷道整体改造后,薛阁街道谯陵社区居民董影再也不用担心夜间出门会踩进泥坑;3天村里帮着卖出了7000多斤杏果,魏岗镇谭楼村村民谭未来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闲置脏乱场地成了休闲文化广场,五马镇五马村村民李淑侠和伙伴们的广场舞跳得更欢快……
今年上半年,亳州市谯城区对全区52万户居民开展两轮全覆盖走访,已办结各类问题13309件,首次全覆盖回访满意率99.1%,通过跟踪办理后回访满意率99.8%;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75.7%、满意度同比提高28.8%,惠及群众102.6万余人次。
真情走访补足历史欠账
——群众“烦心事”变成“暖心事”
筛子市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16巷、17巷、18巷的部分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积水难排;遇到大雨时,积水还会倒灌进居民家里,大家抱怨已久。
“过去不仅出行难,积水生杂草,蚊虫乱咬人,天一黑,大人很少出门,更不敢让小孩出门。”居民董影回忆说。
筛子市街巷路面破损、排水不畅等问题,不仅是群众的“烦心事”,也是党委、政府的“揪心事”,但受制于资金、政策等因素,情况一直未能明显改善。今年一季度,谯陵社区党委书记马会子在入户走访时,居民再次把这件“烦心事”提了出来。
群众出题,党委、政府咋解题?
“社区干部多次到实地走访,对需修缮的道路进行丈量统计,制定解决方案逐级上报,最终区里将该街巷问题纳入片区改造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马会子说,目前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惠及居民160户400余人,群众的“烦心路”变成了“暖心路”。
筛子市街的“揪心事”是谯城区民生领域历史欠账的一个缩影。作为亳州市的中心老城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谯城区积累了一大批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民生领域历史欠账占了很大比例。
“我们之所以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下大力气努力补足历史欠账,就是考虑:这既是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也是发展趋势,我们退无可退;更是治理之需,我们别无选择。”在谯城区“民声呼应·暖心走访”三季度试点工作动员会上,谯城区委书记周霄说,“暖心走访”工作是历史担当、善治之路,只有持之以恒抓好落实,才能真正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数据显示,谯城区在上半年的“民声呼应·暖心走访”中,共办理各类问题14441件,其中基础设施类问题5298件、城乡管理类3633件、民生福祉类1914件、政策咨询类847件、纠纷调处类555件、生态环境类93件、应急管理类44件、其他问题2057件,绝大部分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现在路面整洁、排水通畅,还安装了路灯、监控,巷子的墙壁也粉刷一新,没让我们这些居民掏一分钱。”董影高兴地说,“路好了,环境美了,晚上巷子里也热闹了,真心感谢党委、政府的‘暖心走访’。”
“把脉开方”提高走访质效
——合理诉求全“解决”不“解释”
71岁的谭未来是谯城区魏岗镇谭楼村脱贫监测户,子女不在身边,自身年纪大又患有心脏病。今年6月,眼看着满树的杏果集中成熟,自己却无力采摘销售,谭未来焦急万分。
“居民组长把这个问题摸排后,村里立马召开了专题会议,在排查村内同类问题的同时,积极联系市区的超市或相关企业,不到3天时间就帮老人卖了7000多斤杏。”谭楼村党委书记谭现祥介绍,上半年,该村共收集问题11件,涉及路面毁损、路灯安装等,目前都已妥善解决。
“对‘暖心走访’收集的群众诉求,要加强调度、加快办理、及时回复,争取合理诉求全‘解决’不‘解释’。”在谯城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周霄说要健全完善“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制度、机制、体系,将党委、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全力做好群众“安危冷暖”大文章。
为此,谯城区要求全区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暖心走访”的“代入感”,始终“带着态度”“带着方法”“带着目标”开展工作,实现群众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模式变“零散”为“系统”、问题办理变“缓解”为“根治”。
“带着态度”,就是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事当回事。
在问卷设计上,真正把群众关心的问题问出来,把党委、政府工作落实下去,做到走访一轮呈现出一轮的效果,走访一次拉近一次和群众的感情。在队伍建设上,真正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在走访方式上,站在群众角度去设计走访语言,充分调研哪一种方式更受城乡居民欢迎。在平台优化上,理顺工作机制,优化便民设计,健全闭环管理,打造一键通达、高效便捷的诉求反映渠道,让群众呼声有着落、快回应。
“带着方法”,就是通过“望闻问切”,从点上找问题、面上找答案。
真正深入群众、收集问题,做到“望”之有方。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引导群众主动讲需求、提建议,做到“闻”声而至。吸收基层鲜活经验,把群众所思、所盼、所悟变成党委和政府所议、所为、所获,做到“问”计于民。把群众关注的、具体的问题解决好,把基层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总结出来,以坚决的行动为群众纾困解难,做到“切”中关键。
“带着目标”,就是将党委、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真正让群众满意、群众说好。
坚持高位推进、一网通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普遍问题要紧抓在手、亲力亲为、现场督办,持续优化办理流程,完善“一网通办”工作机制。坚持闭环办理,形成“一个漏斗入口、闭环运转分流、难题提级办理、重复事件标注、统一标准回复”的办理闭环,确保问题真解决、整改真到位。坚持举一反三,重点关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普遍问题、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机制层面破题,构建“一类事”解决模型,出台一揽子惠民政策,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创新机制聚焦民生改善
——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谯城区开展的“民声呼应·暖心走访”涉及民生改善的各个方面,为推动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听民声、问民需、解民忧、暖民心”,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谯城区着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积极搭建“面对面”治理平台。谯城区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将全区276个村(社区)划分为5340个网格,网格员全部由城乡居民组长兼任,每名网格员常态化联系100户左右群众,搭建起由村到组、由社区到楼栋的小网格,负责每季度的暖心走访和日常的组内居民联系。
“一次上门将走访问题全部做完,把以前需要重复协调联系的内容‘合并同类项’,这样,基层干部减了负,上门入户也有了抓手。”谯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朱义军说。
构建“心贴心”治理体系。谯城区聚焦年度重点工作、季度中心任务和群众关心关注问题,分春夏秋冬四季科学设置包括信息核实、困难摸排、纠纷排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在内的“长期清单”和突出时令重点任务制定的“季度清单”,并采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及结构化选项设计访谈问卷。城乡居民组长对照清单,每季度开展一次全覆盖上门走访或电话走访,提前做好走访预约,控制走访时长,做到“访而不扰”,真正把政策服务送下去、把百姓诉求摸上来、把群众困难解决掉。
今年二季度,五马镇五马村村民反映镇上没有群众休闲娱乐的地方,建议将五马集老街南头、311国道北侧一处闲置场地利用起来。该镇党委通过走访调研后,将该闲置地纳入文化广场改造项目。如今,投用后的文化广场成为附近群众的好去处,一到晚上,村民们就在这里跳着欢快的广场舞。
健全“实打实”治理机制。为了提高问题办理质效,谯城区开发了“民声呼应·接诉即办”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将走访收集到的各领域问题,全部录入区“一网共治”平台,并对问题进行统一收集、统一分析、统一派遣、逐级流转,实现走访内容一键录入、各类问题一网通办、工作督导线上进行、数据分析自动导出。同时建立接诉即办闭环管理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盯到底。
“以前,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社会救助等问题较多,每年有几百件信访件,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2023年上半年全区仅16件。”谯城区民政局局长曹磊说。
既为群众办实事,又为基层真减负,谯城区“暖心走访”闯出了一条特色基层治理新路,该做法成功入选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网2023法治获得感典型案例。7月上旬,谯城作为我省唯一被邀请的县区,参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在深圳市举办的基层治理改革经验交流会,并在大会上分享工作经验。
“工作上还要再深入、再细致、再精心,坚决杜绝问题上报描述不准、虚假走访、遗漏走访等变相的形式主义,做到群众‘大事小情’真摸清、群众‘急难愁盼’真解决、党的‘政策声音’真传递、区委‘关怀温暖’送上门,努力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样板。”周霄介绍。
编辑:房佳旭
校对:王娟娟
审核:魏 强
监制:伊 明
转发请标明来源